为什么魏吴两国,谁主动进攻谁就会失败?

发布日期:2025-10-11 21:43    点击次数:139

东吴赤乌年间的北伐风云

自改元赤乌后,孙权似乎时来运转。他先是通过罪己诏平息了吕壹案引发的政治风波,又在曹魏平定辽东后趁机出兵捞取战果,随后成功镇压了波及荆南和交州数郡的廖式叛乱,使国内局势重归稳定。这一系列成功让孙权重拾对外扩张的雄心。

当时曹魏政局动荡不安。幼主曹芳即位后,辅政大臣曹爽与司马懿的权力平衡被打破。司马懿虽被尊为太傅,实则明升暗降,遭到排挤。孙权敏锐地察觉到这个战略机遇,准备发动北伐。 零陵太守殷礼得知孙权的计划后,主动献上四路进军的战略方案。这位曾随张温出使蜀汉、深得诸葛亮赏识的谋士,深受诸葛亮联吴抗魏思想的影响。他建议:西线由蜀军进攻陇右和关中;荆州方面由诸葛瑾、朱然攻打襄阳;扬州方面由陆逊、朱桓进击寿春;东线则由孙权亲率大军直取青徐。

殷礼的战略核心在于集中优势兵力全面出击。他认为只有倾尽全力,才能在局部战场取得突破,迫使魏军分兵防守,最终全线崩溃。为此他主张进行全国总动员。这个方案虽有其合理性,却忽视了两个关键因素:一是蜀汉未必愿意配合,二是大规模动员可能引发国内士大夫阶层的强烈不满。考虑到孙权刚与士族缓和关系,以及殷礼与张温案的微妙关联,这个过于激进的计划最终被搁置。 实际执行的方案调整为:诸葛恪攻六安,全琮取寿春,朱然伐襄樊,诸葛瑾击柤中。这个看似四路并进的计划,实则是东、西两大战线的协同作战。

东线战场,孙权采取了一个大胆的战术:绕过合肥新城直取寿春。这一决策基于两个考量:一是魏军新建的合肥城远离水路,虽削弱了吴军水师优势,但也使其难以威胁吴军补给线;二是镇守寿春的宿将满宠被调离,接任的王凌在孙权眼中远不如满宠难对付。 负责牵制六安的诸葛恪曾两次在此地无功而返。第一次因内应事泄被迫撤军,第二次全琮与朱桓因战术分歧导致行动失败。这次孙权特意选派熟悉当地情况的诸葛恪,希望他能复制之前在舒县的劫掠成功。不过东线战局的关键仍在寿春战场。 全琮率领数万大军突袭寿春,打了守军一个措手不及。当时魏军正值轮休期,兵力严重不足。扬州刺史王凌与副将孙礼当机立断,决定主动出击。双方在寿春以南的芍陂展开激战。从清晨厮杀到日暮,魏军虽折损过半,但在孙礼身先士卒的鼓舞下,最终扭转战局,全歼吴军秦晃部千余人。此战虽看似平手,但吴军速取寿春的战略目标已然落空,最终仅焚毁一座魏军粮仓便草草收兵。 西线战况更为惨烈。在荆襄地区,魏吴双方都采取收缩防御策略,导致前线出现大片缓冲地带。诸葛瑾率偏师进攻柤中地区,意图劫掠当地夷族资源以补充军需。与此同时,朱然主力趁夏季水涨之利,效仿当年关羽战术,绕过南岸襄阳直取北岸樊城。

面对樊城告急,魏军迅速反应。荆州刺史胡质率先驰援,虽兵力有限却稳定了守军士气。真正的转折来自司马懿的决策。与众人主张的以逸待劳不同,司马懿担心柤中失守会引发连锁反应,坚持立即救援。他精心设计战术:先派轻骑骚扰试探,待吴军久攻不下士气低落时,抓住其沿沔水撤退的时机,在三州口设伏重创吴军。此役吴军折损万余,辎重尽失,西线攻势彻底失败。 赤乌四年的北伐以惨败告终,再次浇灭了孙权统一天下的雄心。这场战役暴露出当时南北对峙的本质:在实力相当的情况下,主动进攻方往往难有作为。就在战事期间,一位重臣的离世,又为东吴朝堂埋下了新的动荡伏笔。

发布于:天津市